千夫挽绠,百夫运斤。
篝火下缒,以出斯珍。
端砚,列中国四大名砚之首。端砚石最早发现于西江羚羊峡烂柯山的端溪水一带(今肇庆市东郊),故名端溪砚,简称端砚。初唐,端砚已成为贵重礼物,至宋代列为贡品。端砚名坑石质以水岩(又称老坑)为首,另有麻子坑、坑仔岩、宋坑、梅花坑(九龙坑)等。
端砚作品《当代星湖春晓砚》(来源:《端州区志》)
端砚以石质细腻、幼嫩、滋润,研墨细滑无声,发墨而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而驰名海内外。石质以轻敲石声如叩木声为上,金声瓦声为下。石色主要以紫色为基调,但各名坑砚石色泽有差异。
石品花纹种类则有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火捺、天青、翡翠、金银线、冰纹、鹧鸪斑等。部分砚石上更生有画龙点睛的“石眼”纹,石眼是端溪砚中天然生长的如鸟兽眼睛状的“石核”,呈翠绿、黄绿、米黄、黄白或粉绿等色,大小不一,以3~5毫米为多。
水归洞鱼脑冻九晕太极砚
老坑水归洞石。长方淌池式双面砚。砚堂有大片鱼脑冻、天青。双面砚边分别雕刻卷云纹、夔纹。(来源:广东省博物馆)
名砚欣赏
端砚
年,端砚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砚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主要有采石、选料、制璞、设计、雕刻、配盒、打磨、上蜡等工序。端溪石大多不抗震,所以一直以来端砚生产的各个环节均为手工制作。
从事端砚制造业的白石村民(郭剑泉摄)
端砚形制与雕刻艺术流派历代各有不同,大体可以分为自然端砚、粗刻端砚与精刻端砚三种。自然端砚就砚石开采时形状略加修饰。粗刻与精刻端砚多以天象、山水、人物、动植物为题材,在雕刻中融入了中国传统绘画与书法技巧,具有精巧中见豪放的岭南特色。
端砚制作工序——雕刻(端砚协会供图)
千金猴王砚
老坑大西洞石。砚堂中有大片鱼脑冻,形似猕猴,侧蹲回首,栩栩如生。砚工因材施艺,将砚面及砚背巧妙设计为花果山、水帘洞意境。(来源:广东省博物馆)
名砚欣赏
端砚
端砚制作中的采石十分关键。采石工人要掌握砚石生长规律,寻找石源,熟悉“石脉”,还要有过硬的凿石技巧。砚石易碎,直至现在仍要手工采凿,每个工人都要携带三四十把锋利工具才够使用。采石自古都是很艰苦的劳动,精美的端石得来不易,石材开采出来,质量也有很大差别,理想情况下,好的也只能占三四成。
紫云谷内的端石老坑洞遗址(肇庆市地方志办供图)
维料,又称选料制璞,是对开采出来的砚石进行筛选,分别等级。根据砚石形状,用锤或凿初步加工成天然形、圆形、蛋形、方形、长方形、金钟形等砚璞。
高明的维料石工,可以大概测知表层掩盖着的石眼、蕉叶白、鱼脑冻等名贵石品花纹,同时要懂得将砚石最精美的部分和石品花纹留在最适当的部位。
端砚设计需要因石构图,根据需要采用浅雕、深雕、通雕、细刻、线刻等雕法,熔铸书法、绘画、篆刻艺术与审美情操于一方奇石,文心蕴于石品,而最终发于笔端。
嵒华四象砚
老坑大西洞石。双面砚。砚堂大片鱼脑冻,形似白鹤,砚额黄龙纹被巧雕为松树,形成松鹤图景。(来源:广东省博物馆)
名砚欣赏
端砚
端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和人文价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尽管矿石资源减少,端砚制作技艺仍然得到了传承,世代以端砚制作技艺为生的肇庆市白石村、宾日村,依然保留了手工制砚的传统。这一方古老奇石,在匠人手中历经打磨锤炼,熠熠生辉。
文玩爱好者在品鉴端砚(练新摄)
资料来源方志广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