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星湖 >> 星湖优势 >> 正文 >> 正文

庆祝改革开放40年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

来源:星湖 时间:2022/10/2
儿童白癜风病的症状 http://m.39.net/pf/a_4674428.html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库布其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横穿杭锦旗、达拉特旗和准格尔旗的部分地区,是沙漠化和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面对严峻的荒漠化和沙化现实,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鄂尔多斯各族干部群众一代接着一代治沙造林,探索出了一条“党委政府政策性主导、企业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科技持续化创新”四轮驱动的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实现了“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改革春风激发农牧民治沙热情

在杭锦旗库布其沙漠重点水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区,高大的沙山间,汪出一泓清澈的碧水,不时有水鸟欢快地掠过,水沙相连,沙丘在植被和湿地的护持下得以固定。

而几十年前,这里黄沙漫天,大风一年刮到头,连路都没有。因为极度干旱少雨,而且风多沙大、广种薄收,这里的群众连温饱问题都很难解决。当地老百姓编了一句顺口溜:“春天种了一坡,秋天割上一车,打了一笸箩,煮了一锅,吃了一顿,还剩的不多。”

由于交通不便,大漠阻隔,一些村庄、牧点几乎成为与世隔绝的孤岛,运输公司的货车、客车在这里经常遭遇风沙等灾害。当地许多牧民被迫举家搬迁,有的村庄人口出走大半。

土地荒漠化和沙化不仅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群众贫困、自然灾害频发,而且由于经济发展严重落后,人们为了填饱肚子,开始掠夺性地滥用资源,滥垦滥伐滥开荒,环境更加恶化,形成恶性循环。到20世纪70年代,已经形成了“沙进人退”无处躲藏的局面。

眼看着沙漠一步步逼近家园,严重时甚至无法把家门打开,鄂尔多斯开始了坚持不懈的治沙造林生态建设。年,我国最大的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启动,库布其沙漠成为主战场。

这一年,改革的春风同样吹到了库布其。鄂尔多斯市坚持实行个体、集体、国家一齐上,推行“谁造谁有、合造共有、长期不变、允许继承”的造林新政,大力推行“掏钱买活树”的约束机制和“以补代造”“以奖代投”等激励机制,鼓励、引导社会各界参与防沙治沙。

在体制机制的激励下,广大农牧民、企业承包沙地造林的热情空前高涨,农牧民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转变,从过去的“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库布其沙漠治理初步形成国家、地方政府及企业、个人多元化投资,全社会参与生态建设的新格局。

年~年,13万杭锦旗人历经七次万人大会战,铺就了一条纵贯沙漠南北的杭锦旗穿沙公路。路两侧扎出多万公顷沙障,防止风沙把路面掩埋。

绝迹多年的动植物重现库布其

从“沙逼人退”到“人沙和谐”,从强调“人定胜天”到尊重科学、尊重自然规律,库布其沙漠治理经历了几代人的艰难摸索。几十年光阴,不毛之地变成了绿洲片片、芳草萋萋。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防沙治沙的先进个人和典型,种树种到联合国的王果香、人进沙退30载的王明海,他们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实干,孕育出“守望相助、百折不挠、科学创新、绿富同兴”的“库布其精神”。

最初,沙漠里没有电,没有水。初进沙漠,连走路都要手拉着手,种树成活率极低。面对困难,库布其人没有退缩,他们克服严酷的自然条件,从点片治沙到系统化治理,从传统植树到微创植树,从人工种植到无人机播种,不断探索沙漠治理技术。“网格沙障法”“沙漠水气法种树”等技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种树的效率和树苗的成活率。

进入“十二五”,鄂尔多斯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鄂尔多斯”的奋斗目标,更加明确将防沙治沙和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依托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大力推进地方生态工程建设,不断加快绿色发展步伐,统筹协调防沙治沙与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的关系,防沙治沙取得了显著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库布其的沙漠治理步入了快车道:几年的治沙面积,相当于前20年治沙面积的总和;项治沙科技创新成果,有多项在这几年完成。

近20年来,国家在杭锦旗投入生态建设资金15亿元,占总投入80%;在达拉特旗投入生态建设资金超过13亿元,占总投入70%以上,全面改善了当地生态面貌。

库布其沙漠治理创造了人间奇迹,治理面积达平方公里,绿化面积多平方公里。沙漠过去每年向黄河岸边推进数十米,输入泥沙1.6亿吨。

如今,输入的泥沙减少八成。沙尘天气从每年几十次减少到零星数次,降雨量呈逐年增多之势。许多绝迹多年的动植物,又出现在库布其沙漠。“如今库布其沙漠治理创造了绿色奇迹,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明显恢复,陆续出现了天鹅、野兔、胡杨等多种野生动植物。看到生态环境保护有了这样明显的成效,我感到骄傲,同时也坚信‘库布其治理模式’将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推手。”达拉特旗环保局副局长邬海生说。

绿富同兴是治沙的最终目标

披上绿装,只是库布其沙漠治理的第一步。绿富同兴,由单纯治沙向生态建设、生态经济发展并举转型,才是治沙的最终目标。

沙漠变绿洲不仅改变了库布其的生态环境,也给当地农牧民带来了致富的机会,通过荒漠化治理,当地有10万农牧民脱了贫。

土生土长的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人张飞就是受益者之一。在杭锦旗独贵塔拉镇隆茂营村靠近省道的村集体土地上,绿浪翻滚,这里有亩马铃薯、亩玉米、亩苜蓿,还有高粱、花生和油沙豆。作为未来林共青生态园的主任,春天,张飞常带着多名工人,到解柴公路两侧20多公里处的沙漠腹地种树,每人每天能种下一两百棵树,拿到元~元酬劳。不能植树的季节,他隔三岔五就要进沙漠护林、防火、浇水。

杭锦旗也同样在沙漠治理中受益。年以来,杭锦旗有近3万人口脱贫,全旗农牧民人均年收入从年不到元,增长到年的1.6万元。年7月,一举摘掉贫困县帽子。

可以说库布其沙漠治理很好地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库布其人在沙漠资源利用上大做文章。

响沙湾、银肯塔拉、恩格贝、七星湖等沙漠旅游区逐步在沙漠中崛起壮大,沙漠旅游成为当地农牧民致富增收的主要方式之一,成为驱动鄂尔多斯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大引擎。据统计,近10年,以库布其沙漠为特色的生态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近万人次,实现收入24.6亿元。

库布其沙漠治理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年,库布其七星湖景区被联合国确定为“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永久会址;年,库布其沙漠被联合国环境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年9月,库布其防沙治沙的成功实践,被写入多个国家代表共同起草的《鄂尔多斯宣言》,并认为“值得世界借鉴”。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9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