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星湖 >> 星湖介绍 >> 正文 >> 正文

巍巍古城,见证肇庆70载沧桑巨变

来源:星湖 时间:2023/2/18
北京哪里白癜风医院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年的时光很长

足够让岭南文化之源,广府文化之粹,

与中西文化之汇,

在米始于宋代的古城墙所环抱下,

凝练出肇庆独特的府城文化。

△披云楼雄姿。何异能摄

△雄伟古城墙。何异能摄

70年的变化可以很大

新中国成立以来,

肇庆人民艰苦奋斗,干事创业,

让千年府城见证到了

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日新月异的发展。

△肇庆古城墙。聂伟健摄

今天,

在全方位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下,

我市坚决唱好“双城记”,

推动“新区崛起,府城复兴”,

打造高品质新都市,

让千年名城焕发新活力。

△宋城墙披云楼夜色。西江日报全媒体记者刘春林摄

天增岁月城在变走出府城铺展现代化城市画卷

日前,年近80祖居肇庆的市博物馆原馆长、文博副研究员冯咏浩,陪同来自包公家乡安徽合肥的媒体和专家登上肇庆古城墙,向他们介绍府城内包公府衙片区考古调查勘探情况。

走在城墙上,他环顾四周,北岭山青依旧,星湖碧绿如初,西江仍在滔滔,而坐落其中的这座城,与他孩童时在古城墙上玩耍眺望到的景象相比,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古城墙上玩耍眺望,昔日古城墙依附的房屋。西江日报全媒体记者梁小明摄

小时候在城墙上玩,看到周围是密密麻麻的平房,最高不过3层。过了现在的天宁北路儿童公园往北、端州路两旁都是鱼塘、藕塘和水稻田,那已经算是郊区了。

退休后仍继续研究府城文化的冯咏浩说,

历史上府城就是我市政治、经济、

文化、军事、商业和百姓聚居的中心,

而现在城区早已跳出了府城。

△腾飞的古城。何异能摄

查阅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

肇庆城市建设规划,

可以看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市城区在有序扩展、提质升级。

上世纪60-70年代

规划侧重城市绿化和排水系统,逐步构建完备的城市功能,城市布局以府城为中心开始向东西扩展。

△年的正东路,居中是大钟楼。肇庆市档案馆供图谢子熊摄

上世纪80年代

侧重居民区和交通系统,满足人民快速增长的居住和生活需要,城市现代化面貌彰显。

△位于天宁南路与江滨二马路(东)转角的人民电影院。肇庆市档案馆供图梁茂超摄

上世纪90年代

有了侧重于花园式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专项规划,突出肇庆特色,保护人文优势。

△拆迁中的宋城西路与人民路交界处。肇庆市档案馆供图周效能摄

到了21世纪

城市建设规划对交通网络、公共事业、城市绿化、旅游特色等元素有了更长远、细致的规划。

△何异能摄

雄心绘就蓝图,

肇庆人民以实干将其变为现实。

近年来,肇庆城市发展有

从“快步走”到“加速跑”之势。

△如今的肇庆市,高楼林立,交通便捷。西江日报全媒体记者曹笑摄

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取代了低矮平房。

◇年,坐落在端州最繁华商业地段的31层高星湖大酒店开业,这是城区首座超百米建筑。

△繁华的肇庆街道来源肇庆发布

◇如今,超百米楼高的住宅、商业楼宇林立城市各处,勾勒出现代化城市图景。

△梁亮摄

◇上世纪90年代规划建设的百花园住宅小区,是肇庆第一个规范性住宅小区。

△梁亮摄

◇近年来,端州人常说的“城东新区”已人气兴旺,有物业管理的住宅小区和生活配套日臻成熟。

△梁亮摄

一条条大街宽敞笔直,取代了弯曲狭窄的小道。

◇街道随着城市的扩展而延伸,横有端州路、建设路繁华依旧,肇庆大道、江滨堤路宽敞通达,再有星湖大道、信安大道辐射延伸。

△罗馨如摄

◇年,人民北路正式通车,拉开了集中打通城区50条“瓶颈路”的序幕,内联城市路网日益畅通。

△年,人民北路正式通车。梁亮摄

大桥飞架南北,交通快速便捷。

◇年阅江大桥建成通车,与年通车的西江大桥和年通车的肇庆大桥一同沟通起“一江两岸”城市发展。

△大桥飞架南北,交通快速便捷,沟通起“一江两岸”城市发展。西江日报全媒体记者梁小明摄

◇肇庆至省会广州,从顺江而下“早出晚到”到高速、高铁、城轨多种出行方式,城市连接更紧密。

△西江网记者吴勇强摄

◇20分钟到佛山、40分钟到广州、1小时到深圳、1小时20分钟到香港的城市生活圈,成为肇庆城市生活新时尚。

成为大湾区一员,肇庆城市发展还继续加速。

◇我市在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相关实施意见中提出,举全市之力全方位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奋力开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连接大西南枢纽门户城市新局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城在变文脉延续复兴千年府城打造文化新名片

“除夕浓烟笼紫陌,家家尘甑裹蒸香。”

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祯在《端州即兴》里

描写了农历新年前夕

端州家家户户包裹蒸、炠裹蒸的热闹场面。

04:40

△视频来源:一条

随着城市发展,

这样的场景虽然已不多见,

但吃裹蒸的传统习俗

却一直在肇庆人生活中延续着。

吃裹蒸是肇庆的特色传统,作为土生土长的肇庆人,我希望这些传统可以延续下去,也让更多人认识,这样祖辈传承给我的技艺就没有白费了。

作为我市裹蒸制作技艺传承人的倪少宜,

至今仍坚持纯手工包裹蒸、柴火慢熬,

还在今年央视“春晚倒计时”系列节目中

演示肇庆包裹蒸技艺,

将肇庆这一文化名片向全国观众推介。

城市随发展而变迁,

像裹蒸这样的肇庆传统文化,

在市委、市政府的保护和肇庆人民的爱护下,

仍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历史是城市的根,文化是城市的魂。

肇庆城市发展快步向前的同时,

仍不忘守护好城市的根与魂。

宋徽宗亲书“肇庆府”为肇庆命名,

寓意“吉祥美好从这里开始”,

也为古城墙环抱着的府城漫长

而丰富历史文化积淀,留下重要注脚。

此前,包公在端州为官三年,清廉精神已传扬开来;往后,明朝嘉靖四十三年至清朝乾隆十一年,两广总督府落在肇庆长达年。深厚而丰富的肇庆文脉,在府城内传承着。

△聂伟健摄

肇庆宋城墙被列为肇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披云楼重建前。肇庆市档案馆供图谢耀明摄

肇庆古城墙申报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披云楼在城墙上重建开放,成为府城地标性建筑。

△披云楼重建后。市档案馆供图谢耀明摄

年,肇庆市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年,在重重民居包围中的宋城墙与披云楼西江日报全媒体记者朱健兴摄

年,宋城东路开通,北面城墙、雉堞以及朝天门北立面得到修缮,使古城墙重现雄姿。历届市委、市政府保护肇庆文脉的脚步从未停歇。

△拆迁中的宋城东路。肇庆市档案馆供图李国铭摄

肇庆古城墙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7月,宋城西路开通前的披云楼脚下,遍布着破旧的民居。西江日报全媒体记者朱健兴摄

国际名城研讨会在肇庆召开,通过《肇庆宣言》,发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的“肇庆声音”。

△包围古城墙的房屋已清理,古城墙本体展露。西江日报全媒体记者梁小明摄

9月,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肇庆府城保护与复兴,挖掘府城历史文化资源,重现名城独特风貌,推进城市更新,把千年文脉打造成为肇庆文化新名片。

△何异能摄

7月1日,《肇庆古城墙保护条例》正式实施,为肇庆古城墙及其历史文化的保护筑牢法律保障。这也是我市取得地方立法权后,制定的首部地方性法规,足见古城墙保护在肇庆人民心中的重要地位。

△聂伟健摄

保护肇庆文脉的脚步,

我们从未停歇。

曾参与披云楼重建、

朝天门段城墙修复的冯咏浩,

退休后仍致力保护府城文化,

成为府城复兴指挥部顾问之一。

他说

看到市委、市政府对保护、复兴府城文化的决心和远见,我很是高兴。同时我也希望府城保护与复兴能重塑肇庆府城文化辉煌。

△图源肇庆发布

坚决唱好“双城记”历史文化名城融入湾区再出发

8月12-13日,我市举行了一场府城保护与复兴设计方案专家咨询会,将国内多位著名文物保护、建筑设计、历史研究专家的目光再次聚焦到肇庆府城。

△来源:肇庆发布

△效果图图源:肇庆市广播电视台

“每一次来肇庆,都会对这座城市的特色和魅力有非常好的感受!”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松看来,府城里空间虽小,但功能、形态多样,承载着很深的历史积淀和城市生命力,与“山湖城江”城市格局构成了非常和谐的人居环境。

△从七星岩望过去的肇庆城区,山环水绕,风景如画。西江日报全媒体记者刘春林摄

自府城保护与复兴启动以来,

肇庆古城墙上也热闹了起来。

越来越多专家学者、客商游人,

登城墙,逛府城,近距离感受肇庆文脉。

年端午之夜

“我们的节日·端午千年文明‘粽’相传”

在古城墙上举行,府城之内灯火阑珊。

在去年央视《魅力中国城》竞演中,

肇庆推介“一日穿越千年”文旅“钻石路线”,

意大利嘉宾罗密欧在肇庆体验后,

对千年古城墙最为印象深刻。

在我市全方位参与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中,

府城复兴,

成为我市打造湾区文化名片的“重头戏”。

肇庆在千年文脉的承载下,

定将在发展中日渐焕发新的活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