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科协
年3月,在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等部门和单位共同组织开展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先进典型宣传推选活动中,广西科技馆科普志愿服务队获评为最佳志愿服务组织。
广西科技馆科普志愿服务队一直致力于将科普教育与公益服务相结合,服务面向全区、辐射东盟,以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为己任,既是对传统志愿服务的传承,又是对新时代志愿服务的创新和丰富,充分展示了科技馆科普育人的光荣使命。
一
整合多方力量,打造多元化特色科普志愿者团队
服务队整合各方资源力量,组建科普志愿服务团、教师志愿者团、专家志愿者团、小小志愿者团和大学生志愿者团等不同群体组成的科普志愿队伍,坚持将科普教育与公益服务结合,持续为公众提供优质的科普志愿服务。成立至今,注册志愿者近人,发起志愿服务项目余个,服务时长累计达小时,服务遍及社区、军营、学校、乡村,获得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二
塑造志愿品牌,有声有色开展志愿活动提供优质科普服务
一是塑造科普“扶贫”志愿服务品牌,积“小爱”筑“大爱”,常态化开展科普志愿服务。充分依托场馆优势资源和科普工作特长,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站”,以常设科普展厅为主阵地,通过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科普进校园、在定点帮扶村教学点创新开设“四点半科普小课堂”等形式,深入全区各市县学校、社区、军营、乡村,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活动多场次。
二是塑造专家科普志愿服务品牌,充分发挥老专家“余光余热”的人力资源优势。组建由广西区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离退休科技专家和高级教师等组成的广西未成年人科普演讲团,利用业余时间,组织演讲团成员深入全区各地,用浅显、通俗、幽默的语言,开展“快乐科普校园行——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希望行”、“科学家精神宣讲”等系列科普志愿报告多场次。
三是塑造教师科普志愿服务品牌,建立教师志愿者团,创新服务模式,打造科普志愿新形式。常态化组织南宁市各中小学科技教师利用周末及寒暑假等课余时间,以志愿者身份进入科普基地、科技场馆,策划研发易操作、趣味性强、知识性丰富的多类型多学科资源包达多种,结合建党百年和民族手工艺传承发展推出“科学玩家”系列科普活动等,其中,“再生纸”“浮与沉”等10个精品科普资源包已在全区科学工作室推广,目前已配发到全区中小学、科学工作室余件;“民族蜡染”等活动资源包还成为中国流动科技馆科普体验巡展项目,实现科普资源的普惠共享。
四是塑造青少年科普志愿服务品牌,青少年学生志愿者日渐成为科技馆日常科普工作的重要力量。加强与高校及中小学校合作,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者和“小小志愿者”招募、管理机制,在广大青少年学生中招募、培养新时代科普服务志愿者。通过提供长期的青少年科普志愿服务岗位,让大学生志愿者和“小小志愿者”充分利用专业特长、学识技能和兴趣爱好参与科普志愿服务工作。如结合“科创百年·建党周年科技成就科普展”,开展“我是接班人·红色故事大家讲”主题的小小志愿者讲解员选拔活动,吸引了多名学生报名参与;联合南宁市中山路小学、民乐路小学、星湖小学、月湾路小学、桂雅路小学(中高学部)策划“童心共筑科学梦,红色基因代代传”馆校联建活动,面向青少年和公众扬科学家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三
聚焦时事热点,挖掘东盟特色,搭建线上科普志愿服务平台
依托广西区位优势,设立中国-东盟科普国际交流中心,搭建国际科普志愿服务交流平台,策划开展广西青少年科学节“‘同上一堂课共筑科学梦’东盟国家在线公开课活动”,组织广西与东盟国家的科学教育专家共同在线开讲公开科学课,该活动入选了《年全国科普日活动优秀案例汇编》。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服务队时刻坚守科普主阵地,利用线上宣传平台策划开展应急科普宣传活动,及时推送疫情防控权威信息、科普小视频,点击量达.37万次;策划“科学列车”线上科普教育直播、科学创客课堂、流动科技馆网络巡展、“小村庄的太空梦”大咖科学课直播等,参与人次超2万人次。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8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