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星湖景区风景如画,七星岩山移桂林,水借西湖,而鼎湖山更是原始森林,瀑布成群!但是,人们往往在游览星湖时,总会忽略了一些无价宝——古建筑!接下来,美美将带你穿越古今,细说星湖景区中的名古建筑,感受古代的文明与智慧!
在七星岩,有一座省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它始建于唐朝,是七星岩中最古老的寺庙,也是研究肇庆历史文化的瑰宝,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吧!
第一期
道教洞天文化的发源地
石峒古庙
石峒古庙(又称出米洞)位于星湖国家湿地公园狮头岩内。庙始创于唐贞观元年(年),其正殿及献殿分别为明万历十三年(年)及乾隆四十八年(年)重建之遗留建筑。清嘉庆三年(年)、道光二十二年(年)曾对其重修。
古庙建筑群坐北朝南,原由六个单体建筑物组成:依次为后楼、正殿、献殿、西楼、山门及戏台。如今仅存正殿、献殿及山门,除山门与戏台之外,其余的建筑均置于“狮岩石室”之内。山门再外是一个宽阔的广场,与石峒古庙建筑群统一在中轴线上。而轴线的末端,则以圣王戏台作收尾(今不存)。
古庙山门为清光绪二十五年(年)增建,砖木结构,单檐硬山顶,灰塑脊。献殿三进三间,单檐歇山顶,由十六根石柱承托。正殿为小型单间殿,平面方形,重檐歇山顶,上檐如意七朵三跳斗拱,下檐如意九朵三跳斗拱。
▲古庙山门苏祖伟峒内岩壁镌刻着15通宋代至清代的摩崖石刻,其中年代最久远的为刻于宋熙宁八年的“太极洞”三个字,由周良寅所题。
麦健聪摄全国人大常委、中国道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张继禹曾说过:“七星岩是中国道教洞天文化的发源地。特别石峒古庙是道教洞天文化圣地。”
出动摄石峒古庙作为道教祀神和作法事的场所,在选址上沿袭了道家以“自然为本”的思想,将神庙置于林掩其幽、山壮其势、水秀其姿的“狮岩石室”之内,正符合“仙人好楼居”的道教建筑理念。
如南汉钟充章曰:“丹台之旋室,真为上帝之居;乳窦之房,宛是长生之境。”充分体现出道家与道教“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自然思想。
在布局上巧用自然,依峒形山势,就实而避虚,建筑群依中轴前后递进,正殿居其中而建,这是“尊者居中”的道教等级思想在建筑上的反映。
因而这里不单是善男信女崇仙求道的场所,更是人们寻幽探胜的好去处。仅仅一道石峒古庙的山门,便连接了人间与仙界,过渡了凡人与仙人,呈现一派其乐融融的盛境,是一个人神共乐的场所,这就是道教文化从远古传授给我们宽厚、包容、杂糅共生的感受。
▲古庙香火鼎盛,是对于肇庆市民来说,出米洞的神奇之处当然不止这些了!它还与中国古代历法息息相关呢!
道教与中国古代历法关系十分密切,其强调顺天应时,离不开对自然节候的把握。石峒古庙位于于北纬23°08′,在北回归线23°27′以南,刚好处于日月星垂照的特殊地理位置,形成了神秘又神奇的天象景观——夏至前后时“立竿无影”,冬至前后则“月亮垂照”。
▲夏至立竿无影▲冬至月亮垂照以上这里被专家论证为古代农耕时令的观测中心,古代历法的源起。洞内东西相通,有宽敞洞口,象宫庭一样的洞室,洞中间又有三尺为径的垂直天井,在这个天井壁处伸出了一个细小到约3厘米的石臂孔眼,可以集合日月星垂照的光束。
嘉文摄更重要是出米洞之外,方圆百里是以太阳垂照的移动作标准界线,这可是最古老、又最标准的光阴标尺,指引着在周围方圆百里世代子民的耕作时令,成了一个最原生态的自然日历。
▲指引世代子民耕作石峒古庙自古便指导着子民耕作,又有周氏财神庇佑,这里也是肇庆有名的财神庙,所以想要得到财运的你,不妨来此参拜参拜哟!
神奇的出米洞今天就细说到这了,下一期的将会为大家带来七星岩中的水月宫!敬请期待哟~
编辑
阿陌
审核
华妞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