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名学生在南京一家书店内阅读。视觉中国/光明图片
在重庆两江新区星湖学校教学楼顶,语文教师吴敏在向日葵园中给学生们上沉浸式融合课。新华社发
在重庆两江新区星湖学校教学楼顶,语文教师吴敏在向日葵园中给学生们上沉浸式融合课。新华社发
甘肃天水市建设路第二小学举办“群文阅读”教学研讨活动。视觉中国/光明图片
编者按
文以载道,言以足志。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与根基。语文素养不仅关乎个体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品性修养、思维方式,更关乎民族、国家的精神风貌。近些年,从全民聚焦高考作文到《中国诗词大会》等语言类电视节目的热播可以看出,社会对语文的重视程度不断攀升。鉴此,《光明调查》推出针对不同群体的语文素养系列调研,本期聚焦中小学生的语言使用状况。在今年秋季即将实行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年版)》背景下,光明日报记者会同厦门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教育教材中心,对全国七大区域的13个城市展开调查,通过对中小学生及家长、语文教师、语言学者等的多方访谈,梳理出中小学生语言使用的现状、特点及问题,并提出了提升语文素养的对策建议。
每年的高考语文,都俨然是一场全民聚焦的综合素养大考。“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围棋术语“本手妙手俗手”“学习今说”……年的高考作文题,更是让不少中文学者、专业作家也感慨写作难度之大。
我国正处在一个语言使用生态异常丰富的时代。始终在线的电子媒体、全民共享的屏读习惯、无纸化与数据化趋势、层出不穷的新型表达……在这样的社会语言环境下,有人认为,“大学生不能文从字顺地写好一篇论文,根源在于没有打好基础”,也有人指出,“网民的缩略语狂欢是因为语文学习不过关”“新入职的青年人只会考试不会运用,表达能力欠缺”……
那么,在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中,我国中小学生表现出的语文素养如何?他们的语言使用有哪些特点,又存在何种问题?未来该如何更好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喜忧参半惯用网络词、会说不爱写、书面作文套路化
中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包括生活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以及文学活动。调研发现,近年来,该群体的综合语文素养整体有较大提升,但仍存在一些具体问题,如识字量加大但汉字书写能力有待提高、口头表达流畅但书面表达模式化、不能很好界定网络语言的使用场景等。
社交语言网络化。“网络语言我当然知道,YYDS(永远的神)、栓Q(谢谢)这些,跟同学聊天经常会用,但老师叮嘱过写作文不能使用。”福建漳州六年级学生李丹丹表示,周围同学普遍认为使用网络语言是一种“时髦”,大家会有意学习、模仿一些网络化表达。
如今,数字化课堂、多媒体教学已成为中小学教育的常态。教育部数据显示,我国义务教育学校的互联网接入率已经从年的25%提升至年的近%。《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82.9%的中小学生拥有自己的上网设备,其中,拥有手机的超六成(65.0%),其次为平板电脑(26.0%)。
当前,电子产品及网络语境对中小学生来说已然不再陌生甚至习以为常。“群接龙、查作业,这些都离不开手机或平板,要让孩子完全不接触网络,几乎不可能。而且看视频、打游戏都有弹幕和评论,小孩子很容易被吸引。”北京东城区学生家长李媛表示。
调研发现,小学四五年级以上的很多学生有QQ号或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253.html